民族教育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张学军 摄)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举措有很多,基于文化认知的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的维度问题,国家做了宏观说明,但对区域文化介绍不多,而许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地方教材、校本统编教材虽突出了地域特色,但全面性不够。

本文探讨地域文化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地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提升地域文化认同,有利于本地区各民族的自我认知,从而对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教育融合地域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单一、路径狭窄、媒体利用率不高等方面。地域文化表现为生态景观、人文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貌、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把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因素抽取出来,作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素材,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务。

地域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

以河套文化为例。河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拉锯地带,历史上亦是民族的摇篮。不仅北方各民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汉族及其先民也在这里居住和劳动。那些声名显赫的草原民族,多半是从河套地区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不同民族在这里传承着包罗万象的文化“基因”。

河套文化蕴含着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河套各族及整个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虽不时发生矛盾、冲突和战争,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战争以外的种种方式,如和亲、迁徙、杂居、通婚、政治交往、经济文化交流等,推动着各族之间,特别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关系的不断改进,其主流和总趋势是融合和团结的因素愈来愈多,隔阂分离的因素愈来愈少。如虽然秦汉与匈奴的战争冲突史书屡见不鲜,但双方和平共处的时间仍多于战争冲突的时间,中原汉族与北方各族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谁也摆脱不掉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关系,这一点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尤为重要。匈奴单于之所以一再要求与汉和亲,是因为和亲很大程度上含有经济交流的意义。同时通过姻亲关系的建立,便可以提出通关市,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广大牧民与内地交换的迫切需要,故和亲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经济交流。从北魏开始,河套地区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密切的交流。

近代在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河套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联合反抗国内外共同敌人,这些事迹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友好、团结奋斗及创造共同发展的未来播下了种子。典型事迹有抗战期间绥西战役中回汉将士团结御侮、蒙古抗日游击队联合各族兄弟浴血奋战、傅作义将军领导的五原大捷等。蒙、汉、回等各族群众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并肩战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新型的民族关系形成,民族团结上了一个新台阶。河套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参加生产建设,不仅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而且促进了自治区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民族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在改变经济文化面貌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河套文化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文化基因。河套历史的发展,是一部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往来、交流、融合的历史长卷。据考古发现,巴彦淖尔地区已经查明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528处,它们是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实物例证。其中阴山岩刻被誉为“千里画廊”,数量达5万余幅,真实反映了阴山南北不同时期各个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它不仅是北方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河套文化的独特魅力。

河套历史上的移民潮形成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汉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此后由明而清,移民潮一直延续到近代。民国初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的贫苦人民逃荒,“走西口”进入河套地区经商、务农、养殖、操持手工业,传承至今天。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河套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各民族地区的文化融会互通,相互借鉴、接受认同、尊重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