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撒拉族教育精准扶贫现状研究
一、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
(一)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的阶段
扶贫工作一向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五个主要发展阶段,即经济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1985年)、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攻坚式扶贫阶段(1994—2000年)、集中连片和整村推进阶段(2001—2012年)、精准扶贫阶段(2013—2020年)[1]。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样经历了这五个阶段的发展,确切地说,教育精准扶贫是在扶贫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教育扶贫政策相应地也应遵循国家扶贫战略走向,逐步从保障型向质量型阶段转变。
(二)教育精准扶贫内涵的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与过去扶贫不同的是,精准扶贫不只是为贫困人口提供物质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要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还要“走得远”,增强贫困人口主动“造血”能力的提升。教育在扶贫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唯一途径。
二、撒拉族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
在对撒拉族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调查中,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为例进行现状分析。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总面积2 100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县内世居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5%。其中,撒拉族1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9%,占全国撒拉族总人口的85.6%。循化因为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脱贫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全面小康,所以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政治影响都较大。但是,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影响,撒拉族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为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循化县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为辅的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实施义务教育薄改项目、较少民族项目,持续投资学校建设,全面改造学校校舍,同时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切实把加大教育投入作为政府的主体责任有效落实。2019年根据《循化县2019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教育“补短板”项目资金分配实施方案的批复》计划,项目总投资1 070万元,对循化县23所中小学进行了校舍维修、屋面防水、室内外全面粉刷、新建围墙、校园硬化、塑胶运动场及学校附属设施等建设。
2.学生对校园建设满意度较高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当前撒拉族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备,调查的几所学校均配有微机室、图书室、电教室、食堂餐厅和各种教学仪器,此外学校都配有音乐教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语言室、书法教室、科学实验室、体质检测室等多种功能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在校的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对校园建设的满意程度(表1)。
表1 对学校基础设施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4.9%11.5%27.7%29.7%26.2%
通过统计分析,在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7.7%的学生认为一般符合、29.7%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26.2%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态度趋于满意。
(二)教师队伍发展情况
为保证本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循化县委县政府力争壮大本地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近年来循化县教育相关部门按照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制定了扶持教育发展的方案,争取教师待遇优惠政策,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多措并举,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在骨干校长、教师培训中,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培训过后组织培训人员在学校内部再开展二次培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在保障乡村教师待遇方面,循化县投入了大量资金妥善安置支教教师和特岗教师的周转房;认真落实工资制度改革,制定了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三)困难学生帮扶情况
教育精准扶贫重在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循化县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着重对贫困生、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进行帮扶。
1.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